内/中之心与外的对比,最终落实在心与身的对比之上,而诸子常在这种对比中强调心相对于身的主宰地位,如《管子·心术上》中心之在体,君之位也的说法、《荀子·解蔽》中心者,形之君的说法、《五行》中耳目鼻口手足六者,心之役也的说法和《国语·郑语》中正七体以役心的说法都可印证此点。
这也许就是文的两层含义之曲径通幽处。(同上)这种作为诸德之总名而涵盖、包容诸德的文可谓全德,具有非比寻常的方法论意义。
(《论语·八佾》)又说:人而不仁,如礼何?人而不仁,如乐何?(同上)更说:礼云礼云,玉帛云乎哉?乐云乐云,钟鼓云乎哉?(《论语·阳货》)都反映了这一点。进入专题: 论语 。文质彬彬的君子,是文化人与质朴人的有机结合。天之未丧斯文也,匡人其如予何?(《论语·子罕》)再有:子曰:‘天生德于予,桓魋其如予何?(《论语·述而》)这两段话,崔述《洙泗考信录》认为似一时之言,而记者各记所闻。余英时,2011年:《中国文化史通释》,生活?读书?新知三联书店。
博文约礼的文,刘逢禄的《论语述何》一方面明确解释其为六艺之文,即六经(《论语述何》卷上)。黄怀信,2021年:《〈论语〉与孔子之道再认识》,上海古籍出版社。青铜乐器演奏官方音乐还有一个天然的长处,就是音乐特别容易显得庄重典雅、节奏缓慢、声音宏大,比丝竹类乐器更加适合演奏具有宗教色彩的作品,这与西方人演奏教堂乐曲用管风琴而不用钢琴有相似之处,也与如今江南丝竹大多适合演奏表达男女私情的作品有相通之处。
春秋时代郑卫宋齐四国出现背弃古乐传统的新乐,与战国至今新乐相似,故春秋至今为后九代新乐阶段,春秋时代既属于九代,也属于后九代。40乐舞歌诗为文德教化,蛮夷戎狄无不仰慕,故以文德而致蛮夷戎狄来朝。确定周乐具体曲目者,应为周天子历代之乐官。春秋战国时代,当时君子大多不称周,而仅仅称西周为周;汉朝至今学者大多并称西周、春秋、战国时代为周,但同时称西周为西周,称春秋战国为晚周。
如八佾为天子礼乐,六佾为诸侯礼乐,四佾为卿大夫礼乐——卿大夫为国立有大功,诸侯赏赐,方可有乐,四佾并非卿大夫理所当然的标配,诸侯可以赏赐二佾,也可赏赐四佾,也可完全不赏赐。吴天明:《神仙思想的起源和变迁》,《海南大学学报》(哲学社会科学版)2004年第6期,第181—187页。
本文遵从周末至清末传统,单论乐教实践和理论,但实际上经常会涉及诗教、书教、礼教,这里一并说明,下文不再重复。仅就乐教实践和理论而论,九代作品称古乐,后九代作品称新乐,春秋时代则古乐新乐并存,既属九代亦属后九代,也是重要的过渡期。以乐语36教国子兴道、讽诵、言语【37】;以乐舞教国子,舞《云门》《大卷》《大咸》《大磬》《大夏》《大濩》《大武》【38】,以六律、五声、八音、六舞大合乐,以致鬼神示,以和邦国,以谐万民,以安宾客【39】,以说(悦)远人【40】,以作动物【41】。四、后九代证成郑声淫说的徒劳努力根据上文的初步分析,九代工具论风格论的乐教理论,与后九代的音乐(官乐和民乐)实践,均明显有部分脱节,主要原因应有如下几个。
由此还可推测,《大夏》《大濩》很可能也是组乐。战国时代的乐教理论家,以子夏和《韩非子》为代表,孟子是个例外。五帝时代甚至夏商两代恐怕没有乡学和家学。由于受到九代正统乐教观念的长期影响,梁惠王曾经非常惭愧地对孟子说: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,直好世俗之乐耳。
就中国历史发展大势而论,社会主流意识形态,九代人神混杂,后九代人神两分,春秋时代为重要的过渡期。19人类远古莫不如此,甚至有仅仅以几座山包为天下者。
47即一百六十匹马和两名乐官。平公曰:寡人之所好者音也,愿试听之。
这个定义有三个要点:一是先王之乐,即九代先王的治国之乐,具体曲目,传世文献均有记载【10】,这就把先王时代那些无关治国的民间俗乐排除了。由此可以推知,五帝时代官方进行乐教的乐器,很可能还是非金属乐器丝竹骨笛之类,古人传闻舜做五弦琴,不无道理。在华夏内部,天子亦丧失了对兄弟、亲戚之国的实际控制权,礼乐征伐均出自霸主,但是天子至少还是宗教名义、政治名义、思想文化上的华夏共主,即使晋文公以臣召君以后也仍然如此,故传世六艺很可能都在春秋时代,最后由周天子的相关官员(史官、乐官、卜官)定型,并通行华夏列国和蛮夷戎狄列国(蛮夷楚国比较特殊)。中国在战国时代初期才最终完成世俗化进程,从而成为世俗化国家。听郑卫之音,则不知倦。于是周代君子奉若神明的《诗》《书》《礼》《乐》《易》《春秋》六艺,随之丧失了作为治国经典的固有地位,《乐》(《周乐》,包括曲目和乐教理论《大司乐》)作为治国经典之一的宗教政治、世俗政治的地位即乐教地位,遂被君子们完全忽视,而音乐原本固有的、被九代官方长期排斥的愉悦身心的文化娱乐作用开始逐步显现。
这说明大汉至今,官方音乐虽然一直是熏陶君子、治国理政的重要工具之一,不过各代都主要是采用本朝本代的官方音乐作品,九代的乐教作品恐怕基本没有被采用。这些概念往往互相缠绕,逻辑上又多有重叠,大多从未被科学定义,而且即使是周代君子在使用这些概念时,也偶然会出现不严谨不科学的现象,后世经师学者往往以经解经,很容易陈陈相因,以致长期成为一团乱麻。
这个定义有如下四个要点:一是谁培养。乐教是官方的音乐教育活动,并不包括无关治国、只关俗事的民间音乐教育活动。
例如齐国,天子任命高氏、国氏做上卿,齐侯只能任命一名下卿如管子、晏子之类。《昭公元年》:先王之乐,所以节百事也。
《虞书·舜典》,《十三经注疏》影印本,中华书局1979年版。晏子认为孔子只是神神道道的古儒,对国家治理并无实际帮助,所以反对齐侯重用孔子。先闻此声者,其国必削,不可遂。周初周公亲自著作的《周礼》如今仅存16个字而已[6],原书当在战国时代初中期亡佚。
《舜典》称胄子,《左传·哀公八年》称国士,含义相同。师慧过宋朝,将私(即小便)焉。
《左传·襄公十五年》记载,郑国发生内乱,盗贼逃至宋国,郑国为了追捕盗贼,以正国法,不得已而送给宋国马四十乘,与师茷、师慧47,并送公孙黑为人质。古乐不仅包括九代官方的乐曲作品,还包括九代官方的乐教理论,下文都会详细讨论。
《尚书》记载禹铸九鼎。南北朝、唐朝的佛教、道教,都曾妄想干预朝政,均以失败告终,撇开偶然因素不论,中国历史发展大势原本如此。
《诗经·唐风·蟋蟀》:好乐无荒【46】,良士休休。但是周人排除不雅训的古史似乎并不彻底,周代天子诸侯都在重要场合演奏、演唱、舞蹈的先王之乐,甚至经常有黄帝时代的《大卷》《云门》,自然还有与之匹配的歌词。孔子私学做法与公学相同。当乐官演奏郑声时,季札评价说:美哉,其细已甚,民弗堪也,是其先亡乎?所谓细,从音乐风格上讲,指音乐抒情细腻入微,类似如今之江南丝竹演奏的儿女情长的抒情作品,而没有庙堂之乐的洪钟大吕的庄重典雅宏大的气势,说明郑国君子缺乏英雄气概和进取之心,故季札推断郑国将亡。
现当代学者已经做了很多证成郑声淫说的论文,而且还在不断生产这类论文。乐教的教官都是政府官员,例如《舜典》记载舜帝任命夔做乐教教官,舜帝自己有时也做教官。
根据传世文献,古代学者并未明言乐教起源于五帝时代,但他们采用的乐教作品,最早就是黄帝时代的《大卷》《云门》,说明他们实际上认为,乐教起源于五帝时代。45乐、哀:借代所有思想感情。
五帝夏商周春秋九代人神混杂,故九代古乐实行政教合一。(《八佾篇》)子曰:恶紫之夺朱也,恶郑声之乱雅乐也,恶利口之覆邦家者。
本文由浑身解数网发布,不代表浑身解数网立场,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:http://sj1ym.onlinekreditetestsiegergerade.org/cp3y4/7.html